二月至三月股市暴瀉近三份之一,各大媒體無不將原因歸咎於肺炎疫情影響,然而,銀行業的業務危機卻更令筆者擔憂,德銀1月下旬公佈了2019年全年業績,虧損再度擴大,已經連續5年虧損,更令人擔憂的是,德銀發行的衍生工具產品,面值高達48trillion EUR,接近全歐洲GDP的3倍,不單如此,德銀明知道有近一半衍生品即將於明年到期,卻仍然尋求出售這批產品,舉動實在令人心生懷疑。
事實上,德銀的衍生品操作,堪稱迷你債券2.0,筆者向各位提供2個關鍵字,供有興趣深入了解的讀者參考,包括Credit default swaps( 信貸違約交換 )及 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商業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
簡單而言,08年危機是由住屋抵押引起的,因大量業主無力供款,加上大量債權被多次打包再打包再向散戶出售,中間關係太過錯綜複雜,已經無法具體計算具體權益,最終只能任由雷曼銀行破產,去結束這場鬧劇。然而,如此鬧劇,竟然在2020年由德銀再次上演,只是主角由住屋房貸,變成商業房貸及高息債,更誇張的是,美國的投資銀行,JPM及花旗竟是此次鬧劇的共謀,而今次的鬧劇,已於二月開始「爆煲」——花旗本來計劃於2月出售這批垃圾產品,卻因2月的股市動盪而完全失敗。
今次銀行業的巨大危機,可以從各大投行2月至3月的股價下挫看出端倪:
德銀(DB)由最高$11.10至$5(跌55%)
摩根大通(JPM)由最高$139跌至最低$77(跌44%)
花旗集團(C)由最高$80跌至最低$32(跌60%)
摩根士丹利(MS)由最高$56跌至最低$27(跌52%)
高盛(GS)由最高$239跌至最低$131(跌45%)
各位要明白美國S&P500同期跌幅只有35%左右,而大家可見,表現最差的花旗急瀉了6成,這不是單單疫症能夠造成的瘋狂跌幅。
了解銀行業危機後,再回顧美聯儲的「無限QE」救市措施,令人驚訝地懷疑美聯儲對今次「迷你債券2.0」恐怕是完全知情。過往美聯儲的救市方法,主要從購買國債着手,今次「無限QE」卻明言會直接購買物業抵押債券及企業債,而此兩項債券正正是銀行業的最大危機。要知道,2020年3月23日前,美聯儲是不可直接購入企業債的,然而,不可能的事卻發生了。
不知各位是否有留意,近10年很多散戶對高息債深感興趣?筆者不仿為大家「Google一下」何謂「高息債」。
很多人不明白HY bond為何叫做垃圾債,其實原因正是因為HY bond就是如字面般垃圾。大家要明白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如果世上有無風險而又年息10%的投資產品,銀行家何不收歸自己所有?反而是大力向外推銷,務求有人接貨?難道是賺得太多想益街外人賺?10年大牛市期間,各大投行售出多少高風險產品予散戶,實在難以追溯。
高息債事實上完全沒有避險效果,面對股市動盪,高息債違約風險亦大大提高,派年息10%一次,1年後違約,散戶根本無力談判,結果淨蝕90%,作為散戶的各位甘心嗎?
08年美聯儲尚算聰明,沒有出手救雷曼,但今次無聲無色而秘密地救花旗及JPM,甚至可能其他投行亦有未被揭發的迷你債券2.0,未來數月的股票市場實在不容樂觀,奉勸各位投資者謹慎,切勿過份迷信肺炎過去股市會V型反彈。
「港經」助讀者了解市場趨勢,實踐小本創富,實現財務自由。如想緊貼市場最新分析,可點此 訂閱「港經」文章,最新文章會自動送到您的電郵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