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流為王作者 Starman 在十天前撰寫了一篇名為《向左走 向右走的大時代》,原文點此。探討全球物價的走向應該會是向左走(通脹/滯脹)還是向右走(通縮)?事實上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議題,然而筆者卻持Starman 相反的看法,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極低通脹,在分享這結論的因素前,先在此分析 Starman的理據。
Starman:「今時今日,我們面對變化最大的主要有兩個市場,一是貨物市場,二是貨幣市場。」他認為,今次出現惡性通脹,是因為兩大壓抑通脹的因素不再存在,其一是去全球化令產能不再過剩、其二是直接擴張性財政政策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
Starman的邏輯推論是,假設去全球化必然發生,過程便會衍生本地化機遇,工種隨之而變。當然,在一個較低國際貿易效率的世界,各國的生產成本將會提高,物價隨之上升,配合大規模QE及資金直接流入實體經濟,人們負擔的物價不斷抬升,衍生滯脹/惡性通脹。
目錄
Starman 惡性通脹原因一:去全球化令產能不再過剩
Starman:「惡性通脹最後並沒有到來。原因之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產能過剩。… 近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當發展中國家集中生產,已發展國家加強科技的發展和消費,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下降,關稅下調,國際貿易效率一日比一日提高。萬萬想不到的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竟然被一隻黑天鵝切斷了,還要是完美地解體,一個完美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發生,各國即時走向供應鏈本地化(localization)。從此,產能不再過剩。」
港經:全球化就如經濟興奮劑,甚至成為了各國必需品,難以完美解體。
筆者認為,Starman 所提及的去全球化情況並沒有他設想般嚴峻,而且難以大規模逆轉全球化步伐。近月因為疫情關係,全球有不少國家暫停出口,例如越南暫停米出口、台灣禁止口罩供應至中國大陸等等,令人反思一面倒推進全球化的風險,在危急關頭各國「各自掃門前雪」,然而全球化就如經濟興奮劑,甚至成為了各國必需品。大家試想想,今天香港或已發展國家需要實行「自給自足」,重新增加本土農業、漁業份額,會有多少人願意去工作?即使這些行業有充足的政府資源支持,仍因為工作人口普遍職能及教育程度而選擇從事較高增值行業例如服務業,變得難以完美實踐去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例如越南要是完全實施供應鏈本土化,經濟發展將會非常緩慢,在成熟物流鏈、經商往來的國際貿易生態,去全球化形同自毀前途,筆者看到越南暫停大米出口的新聞,便大膽估計這將不能持久,在未來即使有第二波溫疫發生,亦只會是短暫暫停大米出口。
另外,全球化與產能過剩沒有明顯關係。近幾十年,有不少工種都是全球化環境底下衍生出來的,例如由農民變成工廠工人。產能過剩在供大於求的市場才會導致,相反產能不足就是市場求大於供,但全球化卻代表著各國資源分配、各取長短,改變了過往數十年來各國的供求,卻與供求失衡無關。
Starman 惡性通脹原因二:無限量QE + 擴張性財政政策直接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
Starman指出,今次與08年海嘯後量寬新增的貨幣供應沒能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增加了投資/投機性需求,資金追逐高息及風險資產,最後只推升資產價格(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所以通脹率並沒有因而拉高,而今次美國財政部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卻將資金直接注入經濟實體,當中尤其顯著的便是失業救濟金。
港經:財政政策極大部份的開支都用作救助人民及應對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撃,並非大花筒
筆者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將維持低通脹,原因在於財政政策當中極大部份的開支都用作救助人民及應對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撃,而且並非大花筒,所派發的金額只夠一個失業人士的正常日常開支,美國人民並沒有因為財政政策變得「富有」起來,自然會對物價有正常的敏感度,物價亦不會因今次Starman 所指的「雙QE」而不斷攀升。
另外,筆者並不認同資金在過去十年並沒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事實上:
M0上升 300-400%
Stock Market Capitalization to GDP 上升 65%
上述的兩幅圖對比下來,貨幣基礎確實增加了4倍,而股票市場總值對比GDP卻只提升了65%,就可看出不是全民皆買股的局面。
而美國住宅樓價指數來看,2008年後上升幅度少於100%,同樣比起貨幣基礎增長為慢、與GDP增長相若。
08年後十年惡性通脹為何沒有出現?
Starman 認為:「(08年)海嘯後的十年,儘管大規模QE,全球的通脹率仍然維持低水平,箇中的原因是全球產能過盛(大幅降低了物價成本)和資金流向資產市場(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的兩大主因。」
08年至今沒有出現惡性通脹,筆者認為以Debt To GDP去看會是最直接的解說。先講美國,(因為世界有十分之多國家,如果硬要說全球國家沒有出現惡性通脹,那麼津巴布偉就是反例),要看 Debt To GDP,過往8年沒有明顯的大增,維持在100-106.9%水平,雖然負債增加了,但GDP亦健康地增加,一個經濟體雖然債務創新高,但借貸與GDP比例仍然維持比例,各國繼續相信美國「還得起錢」,美元維持足夠公信力,那又何來導致惡性通脹?
除此之外,美國於2018年初開始確實有進行縮表,在疫情爆發前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實情是為引進新的利率通道上限、IOER退場的「偽QE」操作。一個「還得起錢」而且願意「減債」的經濟體,當然能維持美元公信力。坊間確實有很多財經KOL乃至新聞時常說美國QE成癮,只會不斷濫用QE,筆者認為這並無事實根據。到近期因應疫情而進行QE,是用作拯救人道危機,增持美債好讓美財政部能添至醫院儀器、為失業人士提供日常生活津貼,試問這是種「胡亂印鈔」的行為嗎?
何時會出現惡性通脹?
一個國家要出現惡性通脹,就是當貨幣失去公信力,人們不願再持有該貨幣而大幅貶值。一般而言,觸發這種情況包括該國面對戰爭、自然災難、政治危機等等,才會導致惡性通脹出現,就如津巴布韋因政局不穩而最終導致津幣失去其公信力而大幅貶值。
那麼今時今日的美國又會出現惡性通脹嗎?當然不會。疫情確實重擊經濟但仍有受控的希望,目前為止受感染人士仍未及美國總人口的0.5%,而且當局正嚴肅抗疫,疫情總會過去。因為有超過2000萬人面臨失業,後續的經濟復甦難以V形反彈,但對於美元信用體系來說仍然未見有所動搖,這可從美國十年債券孳息率仍不斷往下走,證明美國十年債券仍有足夠吸引力,全球投資者及各國央行仍在不斷吸納。
港經:美國將繼續低通脹,實體經濟復甦將緩慢、全球化難短期內逆轉
在疫情下,既有運作的系統被逼推倒重來,疫情後失業人士需重新尋找工作、企業需重新恢復營運,人民的消費意慾減少及升遷機會將被凍結,導致經濟需經歷一段緩慢復甦期,所以通脹將會持續低水平,而這並不能夠透過無限量QE或任何財政政策去快速解決的。貿易保護主義確實俏俏抬頭,但筆者認為現時各國商業互信基礎仍在,去全球化在慢慢蘊釀當中,但全球化卻難以短時間內逆轉,即物價不會急速調升。雙重因素下,美國將繼續低通脹。
後市會再創新高嗎?
筆者認為,不論美國股市、樓市,只要美元信用體系依舊正常運作,而筆者亦深信如是,在疫情後股樓市仍會創新高,因為大規模QE確實會變相促進資產升值,只要無限量QE承諾不變,支持企業挺過去,眼前將會是人生少數優質股票大幅貶值而入市的時機。
題外話:1375億抗疫救市措施 「身家」並非九牛一毛
Starman:「正如我們香港政府昨天剛公佈的1375億港元大規模抗疫救市措施,號稱是史無前例,但要知道香港政府目前的財政儲備有1.1萬億,而「全副身家」(即計及外匯基金的總資產高達4萬億港元),是次的大規模救市的支出對比副「身家」依然是九牛一毛。」
Starman 理解香港有$4萬億「身家」,筆者認為只是「帳面數」。 上圖為外匯基金資產負債表,當中可見2019年12月31日的「已發行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為$11,523億元,需知背後的操作為銀行將外匯交予政府而收得此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如果香港出現了大亂子,銀行是可以在票據到期日後減持或不再續約,資金是有外流風險的。當然,機會很微,但要發生的話,30%以上的外匯外流是可以一年之間蒸發的。近十年歷史中,就有俄國、中國外匯短時間大規模外流的例子。
題外話:美元超發並不是問題關鍵 Debt To GDP才是癥結所在
關於 Starman 所指美元超發的問題上,我認為,美國的總債務確實在近代史裡於每次金融危機或任何危機後都擴大了,資產泡沫的確有所擴大,不過正如上述所說,只要Debt To GDP 維持一定水平而不是不斷上升,美元霸主地位還是有一段時間的戲唱。相反,美國作為全球最大進口國及世界最大經濟體,如果不擴充負債比率,任由國家出現流動性問題甚至通縮,對於某些依靠美國的國家而言將會是災難。
「港經」助讀者了解市場趨勢,實踐小本創富,實現財務自由。如想緊貼市場最新分析,可點此 訂閱「港經」文章,最新文章會自動送到您的電郵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