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香港朋友會對「金融人」的收入產生好奇,到底他們現實生活中是否像電影描寫得這麼高薪厚職?筆者一些畢業後投身成為「 金融人 」的同輩,就業不夠十年就已經坐擁百萬年薪,有的已購入自己的物業、有的在投行年年升職加薪,即使是當年常被我們嘲笑的愚笨同學,現在亦已在香港一家銀行裡任職至每月三至四萬元人工。到底在香港從事「金融」行業是否比較吃香?
目錄
從統計處公開資料看「 金融人 」的人均收入
從《香港統計年刊》可以查看到「金融」從業員的人均工資名義及實質指數,筆者則傾向看 Table 6.19 《按行業組別及業務收益及其他收入劃分的所有資訊及通訊、 金融業(銀行除外)、專業及商用服務業機構單位主要統計數字》作參考,以總僱員薪酬除以總就業人數為準,讓我們對實際人均收入有更好的掌握:
在此可看到,金融業(銀行除外)的總僱員薪酬為 99,882 millions (百萬),總就業人數則是 86,160,每年人均薪酬為 $116萬,每月人均收入$9.7萬,在中環西裝骨骨上班的「金融人」月入10萬8萬不足為奇。
比較香港各個熱門行業的人均收入
從同一表中比較其他行業,如「資訊及通訊」行業,總僱員薪酬為$41,044 millions (百萬),而就業人數則比「金融」行業還要高,為 107,376人,每年人均薪酬為 $38萬,每月人均收入$3.2萬,相較「行政及支援服務活動」行業已經較高,但比起「金融人」的月薪還是差距甚遠。讀者可以嘗試自己計算其餘兩個行業的人均月薪,或者到統計年刊查看更多相關行業資料,定必對「金融人」的高薪厚職有著更深刻的體會。
香港「 金融人 」值得擁有高薪厚職?
讀者不禁會問,為何「金融人」會如此高薪厚職?中環人/華爾街人都是從玩弄股民貪婪與恐懼中賺取利潤嗎?
要破除誤解,首先是看「金融人」為經濟帶來多少價值,從而了解他們高薪厚職的背後原因。
從統計處網站 表189:四個主要行業的增加價值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及 表191:四個主要行業的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百分比 查看,金融服務佔香港每年生產總值 GDP 的19.7%,單以「其他金融服務 例如:證券經紀、資產管理、融資租賃公司和投資及控股公司 」 就貢獻3.1% GDP,就業人數佔香港總就業人口的2.4%,而對比就業人數相若的「其他專業服務 例如:資訊科技相關服務、廣告及專門設計服務」(即筆者所從事的「數碼」行業)則貢獻 1.5% GDP。
同樣的就業人數,「金融人」的GDP貢獻比起「數碼人」高出一倍。
小明
另一邊箱,以增加價值來看,「金融人」貢獻 $83,000 millions (百萬元),「數碼人」卻貢獻 $39,600 millions (百萬元),高出超過一倍。讀者亦可以自行從上述統計處網站中翻查自己所屬行業的數字,了解事實端倪。
不論從「金融人」的人均收入、GDP貢獻、行業增加價值來看,似乎都反映出「金融人」高人一等,貢獻大、收入高。那到底是否他們比較聰明,行業聚集社會精英,還是另有原因呢?
香港「金融人」得天獨厚?
在香港做「金融人」,高薪厚職屬正常事。以銀行業為例,香港銀行體系管理24萬億資產負債表,當中只收取1%左右的息差/金融服務收費,實屬合理。香港的銀行體系資產負債表為香港每年GDP的8倍,相較中國為2倍,美國為大約80%,以比例來說香港銀行資產負債表在國際來講非常龐大。
香港「金融」業之所以得天獨厚,我們要看香港的銀行總資產負債表規模如此具大的原因:香港金融地位特殊,食中西方兩家茶飯,為資金集散之地。對於中國,香港為內地改革開放,對外的窗口,進行融資等等活動;對於西方,香港則為進入中國的跳板,既有穩健的金融體系,又與中國近水樓臺,方便打入國內龐大市場;聯繫匯率下,金融基礎穩健,香港有穩健網絡、法制,全球各地資金兌換港元就可投資到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股票市場,所以才造就如斯龐大的總資產負債表。
那麼,到底是「金融人」比較聰明、貪婪,還是他們所屬的市場水浸,令他們享受高薪厚職呢?留待讀者自行思索。
我們應該轉型做「金融人」嗎? 年輕人首選入行做「金融」?
事實上,每個行業有它的本質,某些行業的人均收入較高、某些則較低,這除了反映於個人學歷、資歷之外,還因應該行業是否水浸或充滿前景有關。正所謂花無百日紅,香港「金融」或有朝一日不再成氣侯,中央將人民幣業務轉移至廣深滬或澳門,美國取消香港法令香港貿易特殊地位盡失等等,如果只向眼前的錢看而忽略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則工作得不起勁,結果半桶水。筆者十分認同中國古語:行行出狀元,而事實亦然,只要我們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在不同行業嶄露頭角的人比比皆是。
筆者會否由「數碼人」轉型至「金融人」?
筆者從2012年大學工程系畢業後創業至今,一直從事「數碼」行業。入行原因除了與學術背景有關,還有「搵食架撐」只需一部能上網的電腦,起動資金極低,只要肯學肯做肯銷售就能開業。起初沒有多餘錢的時侯,就穿起西裝到商會向企業主銷售「數碼」服務,例如幫客戶設計網站、手機應用程式、線上廣告等等。及後因為「數碼」行業競爭激烈的本質 (我可以低成本起動,別人也同樣可以),所以積極尋找不同行業的契機。因應市場變化和自己的性格,在最近數年開發了二房東業務,靠物業收租積累較為穩定的收入,而「數碼」業務則因為有了穩定收入而可以選擇性減省毛利較低的中小企市場,而專注服務上市公司或較高毛利的行業,賺取較高的服務費,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生意業務組合。筆者並不抗拒成為「金融人」,但不會刻意轉型,只要時常裝備自己、靜心觀察機遇,自然會遇到最適合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