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由美國傳統克林頓時代開始,全球經濟特飛猛進,卻導致一部份工作外流,令部份人士不滿全球化令自己痛失工作或需轉型。近年於美國本土俏俏結集起 反全球化 聲音,甚至成為一鼓有力的選民勢力,令高呼 American First 的特朗普當選。隨著全球口罩短缺,台灣、日本等地於中國疫情初期宣佈禁止口罩出口至中國以保本地口罩使用需要,到近期又有越南禁止米飯出口,令全球各國反思是否需要擴大一定份額的本土生產,以預備將來再有是次災難級別發生時能夠保住自己國家的基本生活物資需要,動搖世界對發展全球化的信心。
而筆者認為,當世界走向全球化的另一端:貿易保護主義,部份行業將出現重大變化,那就是 Mobile App /B2C Software/ Internet 相關行業。 FAANG 即社交網路巨頭Facebook(NASDAQ:FB)、蘋果(NASDAQ:AAPL)、線上零售巨頭亞馬遜(NASDAQ:AMZN)、流媒體視頻服務巨頭奈飛(Netflix,NASDAQ:NFL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NASDAQ:GOOG,NASDAQ:GOOGL)的合稱,相信沒有投資股票市場的讀者,亦會認識這些巨企,很多人認為,他們的股價將勢如破竹向上攀升,但筆者認為這些科網巨企的潛在發展隱憂,就是反全球化進一步成為世界主流。
目錄
全球化利好軟件/互聯網行業,軟件邊際成本歸零
軟件行業的特性是邊際成本歸零,即越多人使用的軟件,開發成本則越伐算。於Globalization 盛行的時代,是軟件/互聯網業百花盛開的時期。當今互聯網巨企動輒聘請數千人開發一套軟件,原因就是該軟件有數以億計用戶,即使開發成本高昂,軟件仍有一定的開發價值。
舉個例子,維基於2013-2014年度報告指出,營運成本為$4210萬美元/年,即大約$350萬美元/月,而該年一月用戶量達到4億9千5百萬人,即每個用戶的每月成本只有$.007美元,少於一仙。
反全球化 興起,軟件業會有甚麼事情發生?
於中國,很大機會就是中國軟件市場進一步封閉,外面做得好的軟件,中國就抄一個,中國國民亦寧願支持本土不支持正貨,像Baidu Vs Google,Youku Vs Youtube,在數據變得越來越個人化和敏感的時侯,成功的App 將被他國禁止使用,例如近日有美國社會運動鼓吹刪除 Tik Tok #CancelTikTok ,認為中國正在監視全球數據,即使TikTok 澄清該公司於全球各地開設伺服器及有獨立團隊維護,仍有大批美國國民響應活動。
市值百至千億規模的上市公司如Slack (NYSE: WORK) 、Atlassian (NASDAQ: TEAM) etc.,本來一套軟件有多國用戶使用,現在用戶以國界分割了,同一樣的軟件功能卻各國各自開發,整體成本增加了,市場份額卻一樣,整體市場盈利便會縮窄。
反全球化 會令軟件行業減少創新嗎?
Anti – Globalization 持續擴展,會令App 行業減少創新嗎? 對於新加坡/台灣初創可能是,因為本土市場細,如果用戶無法擴展至鄰國,基本上難以承擔大額開發成本,令本國出產的App 質素變差甚至無利可圖,只能繼續使用他國進口軟件,與全球資訊科技接軌。但對於大國如中國/美國/英國卻不然,原因是本土市場及用戶足夠大到能承擔高額開發費用之餘還有可觀盈利,相信各大國的軟件行業仍有一定的進步空間。
初創的短期喜訊、巨企的哀號
如Anti- Globalization 成為未來世界的發展方向,事實上對於中國、美國等大國的創業軟件團隊是個短期喜訊,因為從前有些軟件領域競爭大得難以介入,現在卻可以「本土」之名,開發他國相同的軟件功能卻搶佔本國市場,為初創成長時期爭取了更多時間去佔據利基市場份額成為寡頭壟斷軟件,不過,對於後續長遠發展卻少了全球化對公司估值及盈利的加持;而對跨國軟件公司卻是哀號,特別是工具類軟件巨企 Adobe (NASDAQ: ADBE) ,因為這些軟件不像Facebook (NASDAQ: FB) / Twitter (NYSE: TWTR) 般有 social networking effect,用戶背棄成本低。
手機作業平台分化,減軟件普及速度
各國手機硬件開發商或需自行開發作業平台及App Store, 如華為手機被取消使用Android作業平台,導致面向中國市場的軟件技術員需靠邊站,要成為Android Java 語言專家(中國手機硬件企業或可能被進一步打壓)、還是華為鴻蒙 HarmonyOS 語言專家?本來只要一套Java 語言開發程式就能讓華為用戶下載,現在便要增添開發成本和時間,這更大大減低了軟件普及化的速度。
香港軟件公司何去何從?
過往香港軟件開發商賴以成功的模式,除了1 北上大陸,就是2 開發東南亞/國際市場。如全球貿易主義盛行,香港app 開發商想將業務擴充便很大機會只有一條路可走:北上大陸,可惜香港出品的服務/產品常有”不接地氣”之名,使用介面、文宣及運作模式不符合中國國民品味,這方面進一步需要本港開發商與大陸團隊接軌,然而,深圳聚集的科技人才比香港多,可見香港要發展軟件事業的空間只會進一步收窄,要成功必需加倍付出。
北上競爭大,那軟件開發商集中本港市場還有生存空間嗎?筆者認為是有的,針對本港市場,香港軟件開發商可以提供B2B 服務和方案,為本港企業升級轉型,而這方面亦得到香港政府透過科技券計劃支持,資助企業購買相關服務,變相鼓勵軟件行業發展,B2C方面,針對本港市場開發的生活類型App,例如Openrice、Movie express、Timable 都是一些成功例子,但難以成就獨角獸。
FinTech 具備香港優勢、同時有擴展潛力
筆者認為,FinTech將會是香港軟件開發商的理想出路,參考筆者另一篇文章《 在香港做「 金融人 」比較吃香? 年輕人應該首選金融業嗎?》分析香港金融業之所以得天獨厚,有多個因素:以銀行業為例,香港銀行體系管理24萬億資產負債表,為香港每年GDP的8倍,相較中國為2倍,美國為大約80%,以比例來說香港銀行資產負債表在國際來講非常龐大。對於中國,香港為內地改革開放、對外的窗口,來港進行融資等等活動,香港龐大的美元資產成為中國企業來港上市的極大誘因。香港金融亦給予內地乃至全球人士一個專業的印象,形成品牌優勢。
於香港發展FinTech,為香港上市企業的股票投資者提供產品和方案,打穩本港用戶基礎,然後擴散至中國內地用戶群,繼而視乎全球Globalization 情況,再考慮發展海外市場。既撇除了”不接地氣”的形象,亦可暫時對Globalization靜觀其變,相較於依賴龐大用戶數量的生活類軟件,發展FinTech對於香港軟件開發商有更大的成功機會。 WeLand就是筆者經常學習取材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