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天前,已退休李女士在鏡頭前聲淚俱下控訴「匯控好卑鄙」,城市裡大家除了討論滙控因應英倫銀行透過審慎監管局發出的書面要求取消派發原定於今年四月中所派發的第四次股息,都紛紛熱論「滙豐小股東權益大聯盟」的記者會招待會,及匯控未來能否持盈保泰:
「滙控」停派息 打亂退休小股東盤算
在記者會招待會上,李小姐指退休計劃被「滙控」停派息打亂算盤,直言匯控欺騙他們。筆者不明白為何「匯控」股價大跌這些小股東會能接受,而停止派息,卻難以接受到聲淚俱下?筆者繼續翻查相關資料,了解這些小股東的投資背景,發現蘋果新聞一篇關於滙豐維權組織的報導 ,當中Ken Sir 數年來開班教學生借私貸及銀行透支額度(Overdraft Line)投資高息滙豐,惟匯豐停止派息則令整個投資策略失效。如報導屬實,筆者可以理解為何這些小股東會對「匯控」停派息如此大反應,因為「匯控停止派息」,投資者便要掏自己荷包支付借貸利息,本來的「套息」如意算盤,卻頓時變成負擔,一時之間難以接受。
筆者並非著眼考究故事的真偽,但希望借此機會與讀者探討借貸投資的「套息」行為:
投資者都喜愛像銀行一樣「套息」錢生錢 習慣形成難以自拔
由2008年美國宣佈QE及減息救經濟,鑑於香港貨幣政策以聯繫匯率運作,所以港息亦持續處於低位多年,加上不少中國優質企業在國內融資成本高及有限制,所以取道來港集資,提供高息高借貸比率,吸引不少香港投資者「借平錢,收高息」。
投資者的「套息」/套戥行為,與銀行管理其資產負債表相近,透過存款及較低利息成本的資金 (年利率 0.001%),以較高利息借出,例如樓宇按揭(浮動年利率約 3%),從而套取息差。當然,銀行投資行為較為保守,全年綜合利率大約1%。
成功的「套息」行為,就是利息收入高於利息成本,以上方法便可以持之以恆,然而現實當然沒有零風險的投資產品。當利息成本趨勢向上,而利息收入向下的時侯,投資者應該特別注息其所面對的風險,以致調整投資回報預期。舉例來說,在2019年美國仍處於加息週期,利息成本持續向上,同時中美貿易戰令全球經濟處於不明朗狀態,加上香港經歷一連串社會運動,如果投資者以孖展槓桿投資領展,則面臨利息成本趨勢向上,領展派息趨勢向下的困境。一個股票的基本面出現變化的時侯,投資者就應該隨之改變策略,減少「套息」融資比率,調整期望,以緩衝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公司收入以致派息。
理論上,只要按照上述理論去調整心理質素和策略,投資者應不致於「推晒落去個坑埋葬」。然而習慣了收到豐厚的「套息」收入,生活質素得以改善,同時爭取工作收入的壓力得以減少,要跟隨市場改變自己,減少「套息」收入,談何容易?不少投資者明知風險增高亦難以自拔,乃人性俱使。
「滙控」還能否在未來創造穩定業績 締造派息條件?
在全球疫情陰霾下,「匯控」還能否在未來維持穩定業績,相信是股東們目前選擇持貨還是沽售的問題。從匯控高層的未來策略及 2019年報及賬目可見,筆者認為匯控應有能力在逆市中持盈保泰。
匯控高層提出未來業務焦點放回亞洲,撤出歐洲業務,及宣佈大幅裁員計劃。從年報可知,匯豐主要利潤來自於亞洲業務,而歐洲市場卻大額虧損,過往十年匯豐主張成為世界各地的本地銀行 (The World’s Local Bank),卻受全球低息環境壓縮息差,低毛利收窄匯豐在市場推廣的力度及業務發展空間,難從當地已有歷史悠久聲譽的銀行中吸引客戶轉投匯豐。現在棄車保帥撤出歐洲業務,筆者未敢估計撤出計劃會否順利進行,惟「減開支」比「增收入」更為可控,相信未來數年匯控有把握維持甚至拓寬利潤。除此之外,大幅裁員雖令被裁員工失去飯碗,卻起碼能對投資者作個交代,只要貫徹執行計劃,回復穩定派息指日可待。
「減開支」比「增收入」更為可控,相信未來數年匯控有把握維持甚至拓寬利潤。
港經
筆者寄語
當前市場風高浪急,不宜做太進取的套息操作。於心理層面,當我們投資到股票市場,本身就要有心理準備隨時適應改變,天下間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方法,投資者應審時度勢,多分析企業的基本價值,並在投資前問清楚自己在損失時會有何應變策略,蝕的底線在哪?避免自己泥足深陷,同時把握住轉勢的機遇,減少成為下一個「苦主」的機會。當然,知易行難。
「港經」助讀者了解市場趨勢,實踐小本創富,實現財務自由。如想緊貼市場最新分析,可點此 訂閱「港經」文章,最新文章會自動送到您的電郵信箱。
本文章屬個人網誌,一切言論純屬個人意見及經驗分享,本人或任何人等的一切言論,並不構成任何投資買賣的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另本人無法保證有關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投資涉及風險,讀者應考慮該投資是否適合閣下的個別情況,務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求證、分析,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引致的收益或損失,概與本人無涉。
00005.HK 匯豐控股
現價(12th April,2020):41.000
最低投資門檻: $16,400 H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