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大約一個月前投資了小米集團-W (HKEx: 1810) (下稱小米),入貨價為 $10.500,然後最低見$9.83,繼而股價一路向上至星期五收市價$11.96,短短1個月的投資回報率為 14%,因為筆者收到不少朋友詢問小米的投資價值何來?筆者就在此與大家分享我對小米股價的一些看法。
註:筆者要特別銘謝一位好友介紹我注意小米,並向我概述其投資價值,大家有興趣可留意其網上分享。
小米 短期投資價值
了解「 同股不同權 」
小米為一家「同股不同權」(Weighted Voting Right) 公司,發行 普通股份和特權股份,特權股份的投票權比普通股份的投票權高。現今不少科技公司都採用「同股不同權」股權架構,最為人熟悉的便是 Google A/B Share,那為何科技公司會較普遍採用呢?是因為科技行業有「贏者通吃」的特性,即例如Google 要麼成為搜索引擎的龍頭公司,要麼就淪為不太多使用者採用的 Yahoo 搜索引擎,這是因為Google 成為較多人使用的搜索引擎後獲得較多的用戶數據,而越多的原始數據,就能設計出更精準的運算系統,令搜索結果更為準確;相反 Yahoo 日漸息微,獲得的用戶數據越來越少,搜索結果便比較不夠準確。除了 Google ,還有例如 Facebook,Microsoft、Alibaba、Amazon等等龍頭企業,也實現了贏者通吃,而市場第二或第三地位的公司則被大幅拋離。因為公司創辦人/管理層及投資者都深明此一道理,為了讓公司發展得更迅速的大前題,平衡投資者所面對的風險與回報比例、同時不影響公司創辦人/管理層的控制權,而採用「同股不同權」股權架構,以確保管理層能作出迅速決策,同時迅速募集資金。
傳統而論,香港從未出現過此類公司在港上市,亦有不少投資者對這類公司持反對意見,認為創辦人/管理層權力過剩,一旦他們做錯決定,便令企業利益受損,所以當時 Alibaba 希望來港上市,亦受到不少反對,到後來經過多番討論「同股不同權」公司才被港交所接納,小米則成為第一家此類型公司在港上市。
之所以提到「同股不同權」,是因為5月18號的 4:30pm ,恆生指數便會公布有關恒生指數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應否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諮詢總結,這正正是與小米有密切關係。
假設諮詢結果是應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小米夠資格成為「藍籌」嗎?
以小米的總市值及盈利而言,比舜宇光學科技、蒙牛乳業等等恆指成份股還要高,以「實力」而言並不輸蝕,筆者認為小米「入圍」機會甚高。
而成為「藍籌」後的小米會如何呢?首先當然是公司在傳統投資市場會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另外亦會受基金追棒,股票價值有望更上一層樓。而這次的諮詢總結,將對小米股價帶來不少影響,筆者估計今天小米的股價波幅將會比平時浮動。
成為「藍籌」後的小米會如何呢?首先當然是公司在傳統投資市場會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另外亦會受基金追棒,股票價值有望更上一層樓。
港經
2020年4月的 股票回購
根據股票回購紀錄,於2020年4 月14至15日曾回購約 5億,雖然折合大約佔0.2%總股本比例,但仍可顯示對公司未來前景的信心。
小米的中、長期股票投資價值
除了短期投資價值,小米還有中、長期股價上升因素,例如5G普及、小米所屬行業重新定義等,唯時間所限,容後分享。
「港經」助讀者了解市場趨勢,實踐小本創富,實現財務自由。如想緊貼市場最新分析,可點此 訂閱「港經」文章,最新文章會自動送到您的電郵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