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星期,各國中央銀行用盡經濟工具包括減息及量化寬鬆救市,甚至直接投入資金大舉入市。可是,千萬不要誤會各國銀行及金管局會在乎股市是否爆煲,事實上,他們只會在乎股市交易是否仍然熱烈。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連夜趕科場。有人睇好又有人睇淡才可以形成市場,金融機構只是售賣服務方便市場上各種投資者進行交易。市場中最受歡迎的是「傻散」,見高買(高追),見低賣(止蝕),最終大戶及券商賺到盤滿缽滿,「傻散」則欲哭無淚。股市中追消息估升跌的散戶是死得最慘的,因為散戶最喜歡就是恐慌,一廂情願去分類消息,國家隊入市、減息、救市就當好消息興奮入貨;打仗、射導彈、貿易戰就當壞消息瘋狂出貨,結果「買買賣賣,手續費都蝕埋」。
筆者不會盲目吹捧股票要持貨十年的「舊式價值投資」,但回歸基本步,想利用股票賺錢,「持貨」是必要的,可是「持貨」多久則是比較深奧的學問。而「持貨」期間又如何判斷當初決定是否正確,又是更深奧的學問。然而,筆者相信即使是一般散戶,只要真正認識股市以及真正認識自己,同樣能夠有效增強「持貨」能力,不再做傻散。以下提供四個方法,供各位參考:
- 分注買入
市場機制是現實的,睇通市場就能賺錢。但作為平凡人,要明白沒有人是真正料事如神的。傻散最喜歡當自己股神,每次買入股票都全倉買入,妄想一隻股票定生死,可惜人生總會錯一次(或好多次),次次訓身即代表十死無生。因此,不論對一隻股票信心多強,都要把資金分成十份,分注買入,而信心再強,都不應全倉買入。
- 不要設止蝕位,從買入一刻就要控制資金
財經演員或各種「大師」最喜歡搬出「做風險管理」、「定止蝕位」等理論嚇散戶,結果散戶買入股票後次次都觸及止蝕位,然後次次都止蝕,最後眼白白看着股票回升,欲哭無淚。所以不要設止蝕位,買入前就要判斷自己接受蝕多少錢,如接受輸5000元,則最多只可以用5000元買入該股票,決定買入後就不可輕言止蝕。
- 時刻回想買入股票初衷,股票與初衷背離才止蝕股票
筆者呼籲讀者不要設止蝕位並非指買入股票後永不止蝕,但要了解清楚買股票本質就是做公司股東,即「老闆」。作為一間公司老闆,退出公司的原因只能夠是公司已無法創造利潤或公司已無法繼續把業務做得出息,絕不應單純因為股價波動而加入或退出一間公司。以筆者持有一隻美國股票DocuSign為例,筆者買入價為80美元,股價升至96美元時遇上股災,股價一度跌至66美元,昨晚(3月16日晚)股價曾回升至85美元,而今早則回落至72美元。但是,股價的波動並非筆者決定賣出與否的關鍵,而是只要公司仍然把本身業務做好及公司仍有前景,本人就不會賣出股票。
- 主動認識市場歷史,平靜面對股市波動
筆者相信第四點是最難做到的,可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騰訊2008年時只值10元,十年後價值超過400元。AIA在市況最差時上市,今天成為恆指成份股龍頭。匯豐人人追捧,換來「青姐」電視機前拭淚。股市洗牌無常,20年後,騰訊,AIA,匯豐都有機會消失,但一定會有新股票冒起,想長期在股票市場發展,只有用心認識市場,別無捷徑。
筆者不仿列出幾隻股票例子,突顯「持貨」的重要性。例如,心動公司,12月上市,股價$11.2,直至2月才升至$29.2。平安好醫生,最低位19年8月,$28.55,20年2月,升至$82.2。Tesla,12月股價330美元,2月高位968美元。維珍銀河,12月股價8美元,2月股價42美元。
以上例子可見,以「月份」為基準的持貨時間,股價翻倍是有可能的,這是「即日鮮」幾乎不可能提供的升幅。因此,學懂「持貨」才是在股市賺錢的基本。當然,「比例」亦非常重要,例如現時股市暴瀉,全倉股票的投資者必然極度不安,但持有7—8成現金的投資者則會視為入市機會。可是萬一睇錯股票,又或者懷疑自己做錯決定時又該如何是好?資金比例又如何分配?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