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錢,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有人愛錢,亦愛錢為自己帶來的權力和購買力;有人恨錢,恨它將人成魔、為錢不擇手斷、令善良的世界變得黑暗。
為此我上網搜索Wiki、並查看搜尋頁上排名較高的文章,普遍人理解錢就是一種交易媒介,我們到街邊魚蛋檔付$5元買一串魚蛋(交易媒介 medium of exchange),五元就是該串魚蛋的價值(價值量度 unit of account),然後小販檔主拿著賺得的錢放進銀行儲起(儲存價值 store of value)、並向朋友借了一筆錢再多開魚蛋檔分店(延期支付標準 standard of deferred payment)。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是「錢」於一個經濟體裡的功能,而甚麼是錢?上述還未能充分演繹。
而為何我們要理解「錢」是何物呢?就正正是因為它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君子愛財,誰不愛錢?錢代表著購買力,擁有的錢越多、越有能力改善現狀,過更好的生活。真誠面對自己的人性貪婪面,有助理解自己、別人,乃至世界的運作(世界乃是人的總和)。而對錢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了解金錢背後的運作規則,定必更有能力駕馭金錢。
去理解「錢是何物」,可以說相當富哲學味道,小明並不打算以學術語調談錢的定義,只想直接了當地點出我的觀點:
錢就是信用 (Credit)。
小明港經
在銀行業、會計界工作的朋友看到這個觀點,或者會一聲噓,以為小明有甚麼驚天偉論要發表,原來只不過是將老生常談的理論拿來再講一遍。在此我並不打算糾正這個觀點,而且錢代表著信任,與會計書本所指出的Credit 雖然屬同一詞彙,但意義上卻有著微妙的不同。
在解說這個觀點前,讓我們想像自己回到遠古時代,在當今錢幣未出現之前,人們是如何「交易」的?
最早的交易是以物亦物,我以綿羊換您的衣物;您以牛隻換我的稻米。後來交易開始頻密起來,人們發現這樣交易不夠效率,便發明了以貝殼做交易單位,我以十個貝殼換您一頭羊,然後您可以用這十個貝殼去與他人換取您所需要的衣物。就這樣交易便變得更有效率,不過因為貝殼易於複製模仿,當有人嘗試破壞規則偽造貝殼,這個交易單位便會失去信任度,以貝殼作為交易單位便隨之而告吹。
後來人類族群(Tribe)興起,每個族群有屬於自己的交易單位,並由長老發行。因為人們信任長老,長老就是權威的象徵,就此,錢的規則就由長老制定,長老可以決定發行多少錢、各個交易品的價值是多少、錢可以或禁止進行甚麼樣的交易。及後出現的文族、國家、乃至當今的政府,就如同古時的長老,制定錢的規則。
時至19世紀到1971年廢除金本位制前大多數國家政府仍是以黃金/ 重金屬作為單位,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含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即發行紙幣必需與黃金總儲量掛鉤。為何如此呢?正因為黃金/貴金屬稀有,從古至今受人們愛戴、而且閃閃發光不易被模仿,人們相信黃金/貴金屬,所以以此作為交易貨幣單位。(當然較早時還出現過銀本位制)
在現今交易頻繁的社會,黃金開採時間乏長而且稀有,如果繼續以黃金作為交易貨幣單位,則令交易效率停滯不前,甚至拖累經濟發展。因而到了1971年,美國政府尼克森宣佈貨幣與黃金脫鉤,令金錢的發行量、交易效率突然飛升,亦伴隨新的金錢規則所帶來的危與機。
談到金錢發行量,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只有銀行可以創造(發行)錢。而現今錢的發行,不基於黃金,那基於甚麼呢?就是基於「信用」。「信用」並不是憑空創造,銀行發行錢,首先是要有人願意承造貸款(例如樓宇按揭、企業貸款等),而銀行就可用這個貸款額,發行相當數量的金錢,而這個數額,在發達國家及城市(包括香港),都是公開透明的,大家可參閱香港金管局的銀行資產負債表來了解相關更新數據。一個健康的信貸制度,就是看該經濟體系裡的人是否有承造新信貸的能力,以及償還已發行信貸的能力。相反,一個危機四伏的信貸制度,就例如津巴布韋貨幣數年前大幅貶值,人們不再相信津幣的價值,令銀紙大幅通漲,喪失其原有的購買力。
借古鑑今,相信讀者明白,無論是古時侯或是現今世代,無論長老/國王/國家政府發行的「錢」從來都離不開「信用」,錢是促進交易效率的媒介及具備上述各方面提到的功能,而錢本身則代表「信用」:失去「信用」該國的金錢就喪失其價值,有了「信用」該國的金錢才有其單位價值,而越多的「信用」該國的金錢便更有能力成為全球通用貨幣,故此美元才成為現今全球流通的貨幣(美元佔全球官方外匯儲備 61.82% (Q1 2019)),正正是因為人們相信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秩序。而調控美元利率以影響美元遊戲規則的,正正廣為熟悉的美國聯儲局。
那麼,我們是如何賺到錢?而且理解到「錢是信用」的原理,可否幫助我們比以往賺到更多的錢?首先,賺錢不外乎兩個方法:1。透過勞動力賺取別人從勞動力所得的「信用」,從而賺錢報酬。 2。用「信用」去持有資產,並相信未來有人用更多的「信用」向自己購買這項資產,從而賺取價差。
道理簡淺,那理解這原理又如何幫助我們比以往賺到更多的錢呢?
對於銷售員來說,如果您抱持的心態是希望盡快促銷一張訂單或達到某個營業額而沒有考慮顧客的需要,那我可以保證您在爭取業績的過程中定必有額外的阻滯,因為這過程缺乏了「信任的建立」。現實裡透過勞動力賺取「信用」,大家要知道除了「一分價錢、一分收獲」的道理之餘,大家是在與對方建立信任度,而信任的建立則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額外回報,「一分信用、兩分收獲」,除了得到金錢回報,還可能創造非金錢的回報,例如引薦、好評,甚至更深入的合作。理解這個道理,並在現實生活中持之以恆地執行,定必帶來更豐盛的收益。
對於創業者來說,君不見越來越多「免費」的內容和平台於廿一世紀不斷出現嗎?免費Facebook、免費Google、免費音樂、還有這個小明港經Blog,顧客甚至習慣了「免費」,對於「付費」內容嗤之以鼻。這樣的生態環境,是不利創業嗎?筆者認為正正相反,只要能看通錢即信用的道理,就明白到「免費」其實是一種建立信用的商業模式,當顧客達到足夠的忠誠度甚至依賴的時侯,便有機會付費支持、又或者從來不向顧客收取費用,而是向廣告主徵收廣告費。廿一世紀的商業模式,就是先建立信用,錢就會從意想不到的渠道隨之而來。
對於投資者來說,除了研讀投資標的數字、市盈率、營業額、 股價等等,同時理解該投資標的服務對象是誰?主要市場在哪裡?顧客為何對產品有信心、甚至死心塌地每月付費?這些非金融數字、該企業對投資者、顧客建立信任度的理解,都可作為投資參考,讓自己對股價走勢預測來得更有前瞻性,並意識將來是否有人會用更多的「信用」向自己購買手上的資產。
除了個人的裨益,理解金錢背後的意義,是對世界重要運作原理的掌握,而對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便能在危機四伏的金錢世界中淡定面對風浪。聯儲局調控利率、美國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全球流通貨幣價值?在太平盛世時我們對金錢信心議題並不熟悉,然而當經濟出現危機(例如港元在聯繫匯率實施前曾因國際對香港前景信心動搖而引致港幣匯率大幅浮動不穩)、或者是到訪一些政局混亂的國家,便能感受到當地人對金錢信心的關切。在金融制度穩定時期深入理解金錢原理,並密切留意金錢信用脈搏走勢,便能早於市場洞悉危機訊號,守住購買力!